易經命理

《易經》成書時代考

《易經》成書的時代,是歷代學者十分關注和爭論已久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漢至清,易學界探討此問題持續了2000餘年。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周易》的作者及其形成年代問題,學術界又掀起了新的討論熱潮。其基本觀點有三:其一,顧頡剛等人認為,《易經》非伏羲亦非文王所作,其成書時代為西周初年;其二,李鏡池等人認為,《易經》一書非一人之作,其編定的時間為西周晚期;其三,郭沫若認為,《易經》之作當在春秋中葉以後,作者乃孔子的再傳弟子辱於臂子弓。此後又經過了半個世紀,許多學者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求。今天看來,他們各自觀點的論據仍然顯得不足。今日最值得慶幸的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從大量的文物考古發掘中,不僅找到了八卦起源和易經來源的資料,而且同時也明確了《易經》所產生的時代問題。

一、數字易卦與易經

易經的產生和形成,大體經歷了萌芽雛形期、成熟完善期和漸入突變期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就它的萌芽雛形期而言,歷經伏羲時代、炎黃時代至夏商時代,從8000年前到3000年前,長達四、五千年之久。現當代出土的大量有關易學方面的文物考古資料充分說明:8000-7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契刻在龜甲上的符號文字,被視為原始八卦文字的一個源頭。據此可將此一時代視之為八卦的草創期。6000-5000年前,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有關易學方面的數字符號,特別是江蘇海安青墩遺址出土的原始重卦,此可為草創八卦由單卦推演到重卦的雛形期。至4000年前,從二里頭文化中所揭示的卦畫數字符號和卜骨,可為八卦由單卦到重卦的漸成期。到距今3000年前,從殷墟四盤磨卜骨易卦和小屯南地卜甲易卦中所看到的完整的數字重卦(六爻一卦),足可成為重卦的成熟期和完善期了。在這長達四、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探索易經的源頭,由陰陽概念的產生到八卦的創成,再由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日臻完善的過程。如不由此來探討易經的來源問題,就無法找到易經之根和易經之源。

易經產生和形成的第二個歷史階段,就是殷周之際和西周初期。這一時期可稱之為易經產生的成熟完善期。也就是說,易經的產生在歷經了由伏羲時代到炎黃時代至夏商時代的滥觴期之後,到了西周初期則呈現出甲骨易卦和青銅器銘文易卦並蒂復興的璀璨局面。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易卦,就是陝西岐山鳳雛遺址出土的卜甲易卦和陝西扶風齊家遺址發現的卜骨易卦。從如此大量的可以確證的文物考古資料中,再一次給我們提供了易經來源問題的更加可靠的豐富的實物證據。

易經的產生和形成的第三個歷史階段,大約為西周中後期。到了西周中期前段之周昭王時代出現的《中方鼎》銘文易卦,第一次將卜辭與卜卦一並表達銘刻在青銅器上。它是由以往卜辭與卜卦(卦畫符號)相分離走向相結合的發端。就目前出土文物所見,從殷商晚期到西周初期,在如此諸多的完整的數字重卦中,只見卜卦,未見卜辭。此一現象,則意味著數字易卦正由成熟完善期漸入突變期的一個徵兆。如果說,在《中方鼎》銘文易卦中,其卜辭與卜卦的結合尚不夠緊密,亦不夠完善的話,那麼,近幾年來在陝西扶風齊家村又一次發現的卜骨易卦,則達到了卜辭與卜卦的完美結合。其時可斷為西周中期晚段。至此,數字易卦這一發展演變之跡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个重大問題:數字易卦到此行將產生一次質的飛躍。

近幾年在陝西長安西仁村採集到的陶拍易卦,可謂易學史上的稀世珍品。今就陶拍上的六卦觀之,CHX採集:1兩卦,對照《周易》為《既濟》、《未濟》,屬《易經》上的第六十三、六十四卦;CHX採集:2四卦,對照《周易》為《師》、《比》、《小畜》、《履》,屬《易經》上的第七、八、九、十卦。如此之排列順序與《易經》上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結構毫無二致。到此為止,由數字易卦發展演變到易經,其基本條件可以說業已具備了。具體而言,陶拍易卦的出現才在真正意義上解決了易經上的卦序結構問題,而距《易經》成書僅有一步之遙了。

由是不難看出,陶拍上的數字易卦足可成為《易經》上六十四卦卦序結構業已構思成熟的一個標誌和歷史明證。其時又恰於西周晚期。因此,它的出現不僅又一次確證了《易經》一書絕非自天而降,實乃源於發展演變達數千年之久的數字易卦;與此同時,亦充分說明了《易經》一書在經歷了數千年之“十月懷胎”後,行將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以上我們著重從近代出土大量的有關文物考古資料中,勾勒式地探求了易經之淵源及《易經》成書之時代問題。此可作為探尋《易經》成書之時代的一個毋庸置疑的可靠的資料。

在〈《易經》成書時代考〉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