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經 用易經
《易經》中含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道德觀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頭。本書作者從分析《易經》卦象入手,結合生動的歷史故事,剖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用現代的眼光多角度解讀《易經》,提出了許多獨特、新鮮的看法。《周易》又稱《易經》,是古典哲學的源頭,經文雖為占筮之書,但具有豐富的人生哲理,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本書作者從分析《易經》卦象入手,結合生動的歷史故事,剖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用現代的眼光多角度解讀《易經》,提出了許多獨特、新鮮的看法。
第一章 源頭活水
第二節 源頭二《易經》的自身特殊性與其在中國文化中的最高地位
與《易經》同時代的幾部元典中,《尚書》深奧難懂,《春秋》用辭多變,“三禮”繁文縟節。但是,後幾部書只要在文字音義上下工夫,再多方參照有關的注解和研究文獻,就很容易過關。《易經》則不然,它素有“宇宙代數學”之稱,即使文字音義全懂,也是枉然。再加上後代幾千年卷帙浩繁的注經之書,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令大眾讀者望而卻步,只得徘徊於這座“神秘殿堂”之外。
《易經》是一部奇書,首先在於其獨特的結構。別的元典都是由一篇篇短文構成,每一篇獨立性較強,篇與篇之間的序列固然有一定的聯繫,但並不十分嚴格。而《易經》一書由六十四卦構成,六十四卦的序列自有確定的含義,不允許顛倒,《雜卦傳》對此有明確的說明。近幾年發現的帛書本《易經》雖卦序不同,但只是為了記憶方便,並不具科學性,恐怕這也是其不能流傳的原因之一。《易經》六十四卦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乾、坤為上經之首,咸、亨為下經之首。《易經》包括經與傳兩部分,這也是它的特別之處。別的元典如《詩》、《書》、《春秋》等,經傳並行,各自流傳,傳是釋經的,不能算作經。如《春秋》所指的就是那大約16000多字的經文,解釋經文的《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則不包括在內。而《易經》則不同,它包括了《易經》與《易傳》兩部分的內容。
如果我們先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易經》的最大特點,那就是用筮與卦來表達思想,也就是用象數來表達思想。套用現代語言,就是用符號表達思想,並由此形成了許多的特殊性。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一)象數與義理的統一
《易經》之象主要包括陰陽之象、實物之象,數包括大衍之數、太極八卦之數等。簡單地講,“象數”是指《易經》六十四卦卦象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象和體現卦爻象的數字。象數易學的特點是,重點探索卦爻象與卦爻辭乃至與《易傳》之間的種種關係。象數派的學者們認為,《易經》經文字字句句無一虛設,皆出於卦象。具體到《易經》的解說方面,表現為側重於解釋《易經》經文在卦象上的依據。至於“義理”,是指《易經》中所蘊涵的各種自然、社會及人生哲理。義理派的特點是,全面揭示與闡發《易經》中所包含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具體到《易經》的解說方面,重在闡明《易經》之微言大義,很少或幾乎不問津經文與卦爻象之間的種種聯繫。象數與義理雖有區別,但卻是有機的統一。象數是義理的基礎,沒有象數則義理無從談起。同樣,沒有義理,象數就得不到升華,只能淪為術數。易學發展史早已證明,東漢的象數易學正是因為忽略了義理的指導而造成了妄說泛濫,迷信橫行,直到魏晉玄學家王弼的掃象之後才使易學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