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易經》與八卦的哲學及其應用

《易經》,天地萬物變易之學。易是變化,經是道理。探究自然發展變化規律,揭示真理,進而引及人事,用於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

《八卦》,用八種符號代表自然界的八種現象,並通過這八種自然現象的演變規律,進而推及人事規律,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古人通過經年累月的觀察、學習、歸納、總結,確認了自然界的六十四種發展、變化狀況,並認為這六十四種變化狀況已經包羅萬象,是為《六十四卦》。《易經》本是反映變化的哲學古書,長久以來被用隨機數選取作筮辭用。《易經》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並作為變化的哲學運用於現實生活。

取象之歌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寫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幫助人記住八卦的卦象: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由左至右

背誦時可與“先天八卦圖”對應:由(乾)上而下,由(坤)左至右而上。

八個卦。此處的卦即單卦,是由三個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記號。將兩個單卦上下組合,即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稱重卦。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國的哲學思想,除了占卜、風水之外,影響涉及中醫、武術、音樂等方面。

八卦的起源与演变

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後來用於占卜。坊間亦用漢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來記八卦符號。

八卦源於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係、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最原始資料來源為西周的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易傳》記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證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兩儀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長日照的夏季稱太陽,短日照的冬季稱太陰,春是少陽,秋是少陰,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節氣。表面上“太極八卦圖”明顯是指地球自轉一周年而復始。

及至宋朝,有學者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普通話讀音:gèn;國語注音:ㄍㄣˋ;粵音:gan3,同“亙”)為少男;巽(普通話讀音:xùn;國語注音:ㄒㄩㄣˋ;粵音:seon3,同“遜”)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是為文王八卦,又稱後天八卦。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真理:“道”。

在〈《易經》與八卦的哲學及其應用〉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