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易經簡易「開箱文」

(1) 易經是以陰陽二元化(binary)概念文本的系統。研究上有兩大分支:

● 一派談世界觀、系統觀的哲理,探討易經所歸納的「萬變(變易)世界中不變(不易)的簡易之道」;認為「易有三義:變易(世界是動態的,變化一刻不停)、不易(但萬變不離其宗,變中有不變的道理)、簡易(這一套不變的大道具有『大道至簡』的特徵)」。

● 另一派談象數,探索世事變化與卦象變化的關係,占卜是它的方法學。後來就發展出用來作各種預測的占筮之學。不過,這部分學問需有另類慧根,本文存而不論。

● 本文只談易經基本概念,與派別無關。

(2)易道世界以混沌(分不清任何東西)的太極為起點,混沌進入有序狀態的第一步是一分為二(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即為陰(─ ─)、陽(━) 。分出陰陽的世界繼續發展互動,就會再經由「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過程,產生出稱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八卦,用來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韓國國旗上有「天地、水火」四卦。八卦排列以下圖伏羲卦為最通用(又稱先天卦),還有其他不同的排法(台北東門梅門牆上的就非伏羲卦,應是文王卦),但記得伏羲卦就好。

圖1
圖2

圖2所示的八卦中間嵌有一個俗稱雙魚的太極圖。這個版本的太極圖的雙魚,比一般所見雙魚的頭部要小,主要是這個圖形的太極圖是用日晷上24節氣當日正午的日影長度為依據畫出來的(註1)

(3)八卦後來又被人兩兩疊在一起,就構成了八八六十四卦,並分別命名,例如:乾、坤;泰、否;剝、復;無妄、大畜;既濟、未濟等。古人認為六十四卦可用來代表宇宙與人世萬象。

(4)64卦各卦都由特定的六支陰爻(――) 或陽爻(━) 所構成,分成上下卦。例例如未濟卦則由代表火水的上離下坎二卦所構成,所以習慣上又用「火水未濟」稱呼它;而乾卦的上下卦是自我堆疊的乾卦,就不用「天天乾」稱它。 易卦六爻的位置有從下往上稱作「初、二、三、四、五、上」(見下圖);又為區分各爻的陰陽屬性,習慣上就把出現陽爻的冠上九,出現陰爻的冠上六來識別,因此對「初、上」兩位置就有初九、初六或上九、上六的稱呼;而其餘位置則稱為九二、六二或九三、六三…來代表不同位置上爻的陰陽屬性。而乾卦的六支陽爻甚至被註記為: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子乾乾,無以龍為名的註記)、九四龍躍於淵、九五飛龍在天、九六亢龍有悔等稱呼;看得出來,這六爻訴說著某種演化中事件的發展階段。

圖3

(5)由六支陰陽爻所組成的易卦,可按爻的排列組合結構,作出各種不同方式的配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每卦的倒立卦找出來兩兩配對,例如「屯卦 、蒙卦 」、「需卦 、訟卦 」、「師卦 、比卦 」…等,這些卦象兩兩間有倒立後完全相等的關係,分類上將它們稱為「覆卦」關係。有趣的是64卦中共有56個卦可配出28對覆卦組,剩下來的8個卦因為本身是具對稱性的「正卦」,即使翻轉過來也還是它們自己,因此要配對就可找各爻陰陽正好完全相反的其他正卦來作搭檔(分類上稱它們為「變卦」關係),於是就另配成4對變卦組合,亦即:「乾 、坤 」、「坎 、離 」、「頤 、大過 」「中孚 、小過 」(參考圖4)。

(6) 易經作者(即使是集體創造)也發現「用『覆卦』與『變卦』分類法可將64卦全部群組化」的事實,所以64卦在易經中就是根據這個方法,分成上下兩篇,以上篇30卦、下篇34卦的方式呈現的(見下圖)。唐朝的孔穎達把易經的這種排列原則稱為「二二相耦,非覆即變」。下圖中標為藍色的8個卦都是具對稱性的正卦,與它配對的都是各爻陰陽完全相反的另一個正卦;除了這4組變卦外,其餘的28組都是覆卦組。

圖4

-不過,孔穎達雖然清楚歸納出非覆即變的「組內關係」,但卻沒有進一步交代「組間關係」,也就是相鄰兩對覆卦之間或相鄰的變卦組與覆卦組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對於所謂的「組間關係」,「組間關係」,甚至包括64卦分為上下篇,以上篇30卦、下篇34卦的理由等問題,其實歷來易學家有很多說法。一說上篇談天道,所以乾坤(天地)起卦,坎離(月日、水火)收卦;下篇談人道,所以咸恆起卦,卦終未濟;不過這種說法仍難說明天道與人道的首尾兩組卦之外,中間的各卦又是怎麼區分出「天、人」之別的。另也有針對「屯蒙」兩卦接在「乾坤」之後的道理,用混沌初開所以篳路藍縷的概念來理解;因此有興趣者可順著這一理路繼續往下追,看看是否後續的卦象真可展開出生命系統「生長旺衰」整個生命歷程。

(7)為一窺易經如何具體解卦的方式,以下用一般易學家很重視的復卦 (上篇的第24卦,莫與作為分類的覆卦混淆)為例,來說明易經各卦的呈現方式,順便也一窺復卦與它的覆卦,亦即剝卦 的關係。

+64卦每一卦的每一爻都註記有兩段話。復卦六爻的註記是下列長相:

-初九:不遠復,無袛悔,元吉。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六二:休復,吉。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四:中行獨復。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五:敦復,無悔。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復,凶。有災者。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胸,至於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 先不管上列文字的意思,先說它的結構:通常每爻的註記都有兩段,第一段稱為繫辭,是繫掛在該爻下方,說明該爻本義的文字(例如:初九爻後面的「不遠復,無袛悔,元吉」那段話);第二段稱象傳,是對該爻意義的進一步發揮(例如:初九爻中「象曰」之後「不遠之復,以修身也」那段話)。

    -接下來正式解卦,要訣是:先宏觀看它的整體意義,再微觀看「初、二、三、四、五、上」各爻所顯示的動態訊息。

    -對復卦來說,從整體卦象看,它接在「五陰相迫,孤陽已被逼到角落」的剝卦之後;而一般理解剝卦是底子已掏空,只剩最後一口元氣的卦象,所以復卦本質上是「物極必反」重新出發之卦,它要把剝卦僅存的一口元氣(上九),反轉作為自己底氣(初九),進行帝國大反擊,去實現「窮則變、變以求通」的大企圖。

    -其次再看各爻的繫辭與象傳,所顯示復卦撥亂反正過程的階段性特徵與應行注意的事項。如不鑽文字訓詁的牛角尖,復卦前五爻的大意是:因系統處於元氣大傷之後,所以起手式不宜用力過猛;系統的轉型再造是堅忍圖成的工作,但只要堅守中道,並以嚴格的自律不屈不撓去做,就是成功之道;最後的上六則提醒,絕不可因小有成就而自滿,否則成功會變成失敗之本。

    -除了剝復二卦的銜接關係外,有人甚至還再溯源到剝卦的前一卦賁卦 ,認為賁卦華而不實,已先預埋敗因,以致到了剝卦就一發不可收拾。這種說法就觸及了「組間關係」問題,但是否其他一組組相連的覆卦間也可找到類似的連結論述,又是個有興趣者該去自行探索的答案。

    -另外各爻的繫辭與象傳都會出現許多描述爻象的術語,例如,吉凶指得失;悔吝指小瑕疵;無咎指有過失要懂得補救等。要深入易經就要熟悉這些術語,必需另下功夫。

      (8) 64卦每一卦所代表的卦象是根據它六爻的特性來推斷,不同爻性(陰或陽)以及該爻與前後爻的關係,形象化地反映事物演化過程不同階段的遞進規律與發展狀態。

      -歸納來說,易卦的六爻結構代表事物的階段性動態發展過程,解讀的重點在它所代表的「時位(時空)」意涵:如何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做出對的事;也就是要「得位」「當位」的意思。當事人的主動性是個中關鍵,所以在微觀行為面,易經提醒「機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並強調要「觀機不觀勢」,就是要懂得去把握「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的先機,使「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環境適應法則可發生作用,不致眼看著無可挽回的不利大形勢開始成形而徒呼奈何。

      (9)最後,64 卦彼此存在動態的關聯性,易卦中的任何一爻發生陰陽翻轉的 變化都稱為爻變;而要了解爻變,首須從以下幾個名詞下手:

      -本卦(正卦、原卦):例如以「地火明夷卦」當本卦。

      -錯卦(反卦):本卦六爻都發生陰陽翻轉的變化。與明夷卦每爻的陰陽
      都正好相反的錯卦是訟卦。

      -綜卦(覆卦):本卦的整體上下翻轉。明夷卦的綜(覆)卦是晉卦。

      -互卦:本卦三四五爻變成新卦的上卦,二三四爻變成新卦的下卦。明夷卦
      的互卦是解卦。

      -之卦:本卦發生爻變之後的卦稱之。

      -動爻:生變的爻。

      -爻變後形成的卦稱為之卦。(之卦不必然是上述的錯卦、綜卦或互卦;例如明夷卦若只是初九變為初六,它的之卦就是謙卦。

      -這方面的具體操作方式,已超出本筆記的範圍,不再討論。

        -就象數派的卜卦來說,本卦是起始狀態(現況),之卦是終結狀態(來況),所以卜卦的目的就是要事先預測與取得有關「現況、來況」與其發展過程的資訊。

        -不過,荀子說「善易者不卜」,意思是:善易者深明易理,不需占卜就清楚知道現況屬於何卦,也可預判卦中哪一爻會是動爻;並且當動爻生變成真時,也清楚知道本卦會轉成何卦(來況),並對其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心知肚明。

          (10)結束之前,要用北宋易經大師周敦頤,以及複雜系統理論大師普力高津 (Prigogine)間的一個有趣的連結作為「易經開箱文」的收尾。

          在〈易經簡易「開箱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