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課程資訊

周易研究

《周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儒家尊為“群經之首”,道家崇為“三玄之一”。從世界文化祖源出發,中國的《周易》同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經》、阿拉伯的《古蘭經》,被認為是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流行世界的「奇書」。

《周易》內容恢宏、博大精深,包括卜筮、哲學、科學、史學等多種複雜成份,具有多層結構、多重性質。 《四庫全書摘要》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捕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是。」《周易》的卦辭、爻辭保存著古代自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民俗、倫理等多面向的珍貴資料。中國古代哲學、史學、文學、曆法、醫學、氣功等,都同《周易》的哲學理論體系和象數思想體係有密切關聯。 《周易》的思想從各方面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特色。

《周易》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 《易經》原是古代占卜之書,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號系統和卦辭、爻辭的文字系統所組成。 《易傳》即“十翼”,是《易經》的詮釋性著作。它使《易經》從佔筮變成哲學,從迷信轉為科學。陰陽範疇是《易傳》總的原則,陰陽學說是《易傳》哲學體系的基本內容。它將變化看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把事物本身陰陽對立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和萬物化生的源泉。

《周易》的精髓突顯出地表現在其獨特的思維模式上,有的稱之為象數思維,有的稱之為太極思維。它的思維模式是以陰陽哲學為內容,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像數關係為表現形式。它突顯了東方思維的特徵,並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模式。這種思考模式的主要內容是取像比類,陰陽對稱,剛柔調和,整體思維,強調序列,注重節律。這種透過象數模式來認識世界的思考方法,開中外哲學史之先河。中國古代科學家靠著這種象數邏輯思維方法,掌握了打開宇宙之謎的鑰匙。 17世紀以前,中國不少科技創作都走在世界的前端。同時,也提出了優於西方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世界觀。如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發展觀;萬物變化日新,物極必反的矛盾轉化思想;仰觀俯察,窮理盡性的認識原則;人能「贊天地之化育」的主體能動性思想等,作為探討宇宙和生命奧秘的指導原則。

《周易》具有強大而永恆的魅力。數千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從鴻儒博士到軍旅將帥,都抱著濃厚而廣泛的興趣,悉心鑽研。或為斷疑解難,趨吉避兇;或為謀求興邦建國之策;或為克敵制勝,興兵作戰之計。 “見仁見智”,各取所需。更多的哲學家、科學家則從中覓食出認識自然、認識人類社會的指針。

從17世紀《周易》傳到西方後,《周易》研究在西方廣泛進行。近代一些西方科學家認為,《周易》中某些哲學範疇、思維模式等似乎更符合現代科學所揭示的宇宙圖象,有的還從《周易》象數體系中找到了與現代科學相對應的數列和原理。因此,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熱潮。 《周易》熱的興起,將會對易學研究的深入和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周易》的熱潮也蔚然興起。研究《周易》,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才幹,陶冶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透過研究《周易》,可以深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認識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在現代科學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強愛國精神。

《周易》概述

週易》,簡稱《易》,亦稱《易經》。 《周易》由《易經》即經文部分及《易傳》即傳文部分組成。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玄學、道家奉為三玄之一。其性質有認為是卜筮之書,有認為是哲學之書,有認為是歷史之書,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但其內容涉及歷史、社會、制度,範圍極廣,且蘊涵著一定哲理,而傳文部分則是哲學著作。所以,《週易》具有卜筮、哲學、歷史、科學等多種屬性,是一部以佔筮為形式的古老的哲學著作。對《週易》的「週」字有多種解釋。一為「周全、週普、週遍」之意。一為地名之意。一為指周期,為朝代名。 《周易正義》:「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羈裡,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週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週易》。其《週書》、《週禮》,題週以別餘代」。一為「週旋、週環、週期」之意。以上諸說中,一般以《週易》之「週」為朝代名為宜。 「易」字的解釋很多。一為蜥蜴,易為高本字,引申為變易。一為“生生之謂易”,意為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動不居。一為日月之象。一為簡易、變易、不易。一為宇宙之本。一為「神之用」。一般認為,「易」以「變易」之意為主。其他說法則為一己之見。

《易經》指《週易》中相對於《易傳》而言的經文部分,傳說為文王所作。由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構成,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兩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計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卦辭,三百八十六爻爻辭。合計450條,4900多字,一般認為是古代卜筮記錄。其內容十分廣泛,有自然現象、歷史人物事件、人事行為得失、吉兇斷語。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從乾卦開始到離卦共三十卦。下經從鹹卦開始到未濟共三十四卦。上經多講自然現象,下經多講人事社會。 「五四」運動以後,學術界有些人認為《周易》非文王、週職所作所為,成書年代也有爭議。 《易經》原本未附《易傳》。自西漢費直始,才以《彖》、《象》、《系辭》等傳解經。以後鄭玄和王弼都以傳附經,所以現存版本基本上就是經傳合刊。

《易傳》亦稱《易大傳》、《十翼》。共分7部分、10篇:《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詞》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些都是《易經》(即經文部分)的註釋和引申。所謂“翼”,有附翼、輔佐之義。據說是孔子所作,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 ,韋編三絕。 《易傳》流傳下來最早的本子是魏晉時期王弼、韓康伯註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作疏。宋代朱熹《週易本義》對《繫辭》中個別章節作了調整,並又把經與傳兩部分分開。 《易傳》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宇宙自然存在著陰陽對立,這種對立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這種規律,《易傳》完成了《週易》從佔筮之書到哲學書的過渡。

《彖傳》亦稱《彖》,分上下兩部分。說明《易經》各卦之義,專門解釋卦名、卦象、卦辭,不涉及爻辭。主要從三個方面解釋卦義:或以卦象象徵萬物釋卦義,或以義理、德才釋卦義,或以爻像在卦中的地位釋卦義。認為「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普遍法則。天地萬物存在著對立統一關係。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言對立物的吸引。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言對立物的排斥。 “萬物睽而其事類”,言對立物統一性。另外也提出當位、中位、應位、趨時、承乘、時中、往來、剛柔消長、順天應人、尚賢養賢等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象傳》亦稱《象》,分為《大象》和《小象》兩部分。用以說明《易經》各卦的卦象、爻象。說明卦象的稱為“大象”,說明爻象的稱為“小象”。認為《易經》卦、爻都是一種「象」。多舉天地萬物之象,以比喻人事。例如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等現象來解釋乾、坤、巽、震、坎、離、艮、兌八卦。

《系辭》亦稱《系辭傳》,分上下兩篇,是《周易》經文之外全書原理的通論,是對《易經》的結構章法的具體說明。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陰陽兩重性,陰陽對立和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提出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的觀點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宇宙衍生觀。闡釋八卦來源、佔筮方法等。它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系」為系上之義,即係在卦、爻後面的卦辭和爻辭,這裡是系在整部《週易》後面的解說。

《文言》亦稱《文言傳》,專門對乾、坤兩卦所作的解釋。以孔子答問形式,借闡述天地之德,說明君臣上下,進退存亡之道,修身、齊家、治國之理。 《幹·文言》頌揚「元、亨、利、貞」四德,說明居高位危,應不失其正;《坤·文言》頌揚坤道的至柔、至靜,主張承天而時行,順應自然法則,並要防微杜漸,謹慎處事。 「文」是修飾,「文言」是指頌揚乾、坤兩卦的偉大。

《說卦》亦稱《說卦傳》,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對《易》的整體概論;後半部解釋八卦的性質、方位、象徵意義以及重卦的由來。 《說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命題,將世界萬物分成陰、陽兩類,其運動、變化、剛健者為陽性事物,如乾、天、君、父、夫等;其靜止、安全、柔順者為陰性事物,如坤、地、臣、母、婦等。以八卦象徵的八種自然現象的不同組合關係,說明重卦的由來。提出八卦方位,即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乾西北、坎北、艮東北,成為宋代後天方位說的淵源。 《說卦》以乾坤為父母,其他六卦為六子,被宋人視為後天次序。 《說卦》提出的“窮理盡性以致命”,成為後世理學道德性命理論的基礎。

《序卦》亦稱《序卦傳》,說明《易經》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與道理。從天地萬物說起,以「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來說明乾坤兩卦居於首位。又以萬物生長的過程、事物變化的因果關係及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運動規律等解釋其他各卦的相互關係,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兩卦為一組,用對立統一思想,試圖將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關係鏈。

《雜卦》亦稱《雜卦傳》,用以說明六十四卦之間的錯綜複雜。晉韓康伯說:「雜卦者雜揉眾卦,錯綜複雜,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以相反相成的觀點把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兩兩一組,一正一反,簡潔扼要地解釋其卦義和相互關係,與《序卦》相互補充印證。

八 卦

八卦、六十四卦是《周易》的主要內容,也是《周易》的主要組成形式。關於八卦的起源,說法多種多樣,或說起源於古代的文字,或說起源於古代天文學,或說起源於占卜,或說是伏羲時代的八個官名,或說起源於河圖洛書等。但傳統的說法是伏羲八卦。據《係辭》中說:「古者包碴(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安國著《書經·顧名篇》:「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八卦由爻組成。爻是構成卦的最小單位,爻有陰爻和陽爻兩種,陽爻符號為—,陰爻符號為—。其題名(爻題)陽爻用「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陽爻—代表陽、剛、男、君、強、奇數等,陰爻—代表陰、柔、女、臣、弱、偶數等。爻的起源說法不一,或結繩說,或男女生殖器說,或龜兆說,或竹節蓍草說,或日月星辰說,或算籌說等。每三爻組成一卦,可得八卦;八卦兩兩相重疊,可得六十四卦。

八卦又稱八經卦或八純卦。八卦是:幹卦、坤卦、坎卦、離卦、震卦、根卦、兌卦 、巽卦。八卦分陰陽,幹卦、震卦、坎卦、根卦為陽卦,坤卦、巽卦、離卦、兌卦為陰卦。先天、後天對八卦中乾、坤、震、巽的陰陽屬性認識相同,對坎、離艮、兌四卦的陰陽屬性認識不同。先天八卦中離、兌二卦屬陽性,而後天八卦屬陰性。在先天八卦中坎、艮二卦屬陰性,後天八卦屬陽性。八卦分五行,乾卦、兌卦屬金,離卦屬火,坎卦屬水,震卦、巽卦屬木,根卦、坤卦屬土。八卦取像歌: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根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周易·系辭上》:“八卦定吉兇,吉凶生大業”,“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說明八卦的功用,後來用以像徵自然界的現象和人事變化。八卦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每卦又像徵多種事物(參考下表)。八封之中最重要的是乾、坤兩卦,它是《易經》之門戶,蘊含全部易理。乾坤(天地)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其餘六子說明世界生成過程。 《周易》義理都是在八卦基礎上以取像喻理的方法衍生出來的,對中華民

在〈周易研究〉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