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淺談《易經》與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易經》作為兩千多年的通學史籍,主導了整個中國哲學的緣起、傳承和發展,是炎黃子孫的原始寶藏,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對古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學問都來源於《易經》。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大思想流派——儒、道以及漢傳佛教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響。

儒家和道家本身就是從《周易》中衍生出來的思想流派,而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時並不受歡迎。直到唐代以後,吸收了《易經》的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相繼誕生後,佛教才在中國普及開來。

易經與儒家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忠孝思想、恕的思想、倫理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歷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學以“仁”為核心,代表作為“四書五經”,其中五經之首是《易》,也就是《易經》。《易經》是孔子學習的先哲書籍,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體系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儒家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儒家學說所認同的最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也被稱為“五常”。“仁、義、禮、智、信”,其本質源於《易經》中的五行思想。

《易經》是儒家的首要經典,其地位要遠遠高於“半部治天下”的《論語》,其包含的“天、人、道、德、節、謙、中”等思想皆被儒家學說用來立論,《易經》充實了儒學,完善了儒家的思想體系。

易經與道家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而道以自然為本,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

道家和以思想基礎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道教,作為我國的傳統思想,具有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核心思想是“道”,基本宗旨是為了“修真長生”。

從兩千多年的道學史來看:“道學”與《易經》是息息相關的。道家的理論精髓均來源於《易經》的思想,並注重《易經》在微觀世界和個體生活領域中的應用。道家的思想以《易經》的陰陽為指導,並將“陰陽”思想全方位的加以詮釋。

道家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事物的生成之道,就是根源於《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即從太極或者道作為原點,生出一個陽。然後又生出一個陰,陰陽再結合就形成或者代表宇宙的萬物。

易經與佛家

佛家有釋迦牟尼創立於印度,後傳入中國,經歷代高僧賢哲的發展到唐宋時期達到我國佛家史上的最高峰,並且形成了具有濃厚中國本土味的佛家文化和佛教體系。

中國佛家的崛起使得原來的“儒、道”兩教並存,變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這在哲學思想史上指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化,其經典產生於古印度的文化氛圍中,在其初期傳入的時候,是與中國原有的以道家和儒家為代表的本土文化的觀念、習俗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衝突的,並且從禮儀習俗等生活領域,慢慢升級到了政治和哲學思想等高層領域。

鑑於此,佛教就必須依附於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尤其儒家和道家的觀念,進而中和調整觀念、習俗、思想等方面的衝突問題。

後世佛教在中國影響最深入以至現今仍流行的八大宗派都或多或少經理了一個結合本土文化氛圍。進而逐步擴大的過程,這其中又以天台宗、淨土宗、禪宗最具代表性。

禪宗,其創始人為菩提達摩。達摩生於南印度,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在中國的六朝時期從印度渡海東來。他從廣州一路北行直至魏國,到處以佛法教人,但卻不畏當時佛界所重視。後來他進入嵩山少林,靜心觀壁,修習禪定。

用了五六年的時間,達摩潛心研習佛法,並深入分析道家與儒家的思想特徵,從而創造出了適宜本土文化的中國禪法,即中國禪宗,從而達摩也成了禪宗的祖師。佛教的各個宗派都經理了一個轉化再造的階段,才得以在中國廣為流傳和發展。

關於《易經》與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你有什麼看法呢,可在下方留言。

(註:文章僅作知識分享,部分圖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先行將文化融入建築、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築產業對接平台!

在〈淺談《易經》與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