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相學的由來
星相學的由來
標題「星相學的由來」更多內容請到中華台灣易經協會首頁
星相學,或稱占星術(ASTROLOGY),是星相學家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方術。
星相學認為,天體,尤其是行星和星座,都以某種因果性或非偶然性的方式預示人間萬物的變化。星相學的理論基礎存在於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大約600年間的古希臘哲學中,這種哲學將星相學和古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天體「預兆」結合起來,星相學家相信,某些天體的運動變化及其組合與地上的火,氣,水,土四種元素的發生和消亡過程有特定的聯繫。這種聯繫的複雜性,正反映了變化多端的人類世界的複雜性。這種千變萬化的人類世界還不能為世人所掌握,因此,星相學家的任何錯誤都很容易找到遁詞。星相學對於神的作用有各自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宇宙完全是機械化的,他們對神的介入和人的自由意志這兩種可能性都加以擯棄。另一部分人認為,星相學並不是一門像天文學那樣精密的科學,它只能指出事物發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是可以為人或神的意誌所左右的。也有人認為,行星本身就是強大的神,他們的旨意可以透過祈禱來改變,而星辰只對那些通曉星相學的人才顯示神的意志。後面的這種觀點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思想很接近,他們主要是向朝廷預告那些即將來臨的福禍,這些福禍可能以氣像或疾病的形式來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長,或以某種形式影響國家大事或皇室成員的生活,如此等等。但他們認為天體的預兆並不決定事物的未來,只是作為一種徵兆向人們顯示神的旨意。
占星術的最初目的,是根據人們出世時行星和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來預卜他們一生的命運。後來發展為幾個分支,一種專門研究重大的天象(如日食或春分點的出現)和人類的關係,叫做總體占星術;一種選擇行動的吉祥時刻,叫做擇時占星術;另一種叫做決疑占星術,根據求卜者提問時的天象來回答他的問題。
占星術起源於古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天體預兆。西元前18世紀到前16世紀的古巴比倫王朝,出現第一本分門別類論述天體預兆的鍥形文字的書。西元前6到前4世紀,天體預兆學說傳入埃及,希臘,近東地區和印度。後來經由印度僧人傳到中亞。西元前3世紀以來,有人把大小宇宙相對應的概念數學化。所謂的「小宇宙」指人體。他們也將黃道十二宮進一步細分,認為五星在黃道不同的弧段上的作用各有主次。某星對人的影響力依其所處的弧段以及與其他敵友弧段的關係而定。十二宮又和人體的特定部位相應,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和人的性格多少也和十二宮有關。星相學家根據給定的時刻的日月五星座標和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複雜的幾何關係,算出行星的影響力,再利用占星天宮圖,找出上述各種因素與地上事件的對應關係,得出占星的結果。這種結果有時自相矛盾,這需要占星者根據求佔者的情況和占星者本人的經驗加以圓通。到公元1世紀之後,上述方法已經定型。
希臘占星術也曾經傳入印度,伊朗,進入伊斯蘭文化。 17世紀後隨著日心說的確立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星相學失去了科學上的支持。但近年來星相學又在西方開始抬頭,有人還試圖將近代發現的外行星引入占星術中,並試圖找出行星位置和人類生活的統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