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易經影響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

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易經從字面上來講,易:變化,變遷。經:大道,規律。合在一起就是:研究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一門學問。

易經是華夏上古人文始祖伏羲氏研究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創造出來的太極八卦: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對應了乾坤坎離震巽艮兌。那時候還沒有文字,只能用符號來表示。有了文字之後人們推演出來了三本易書,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前兩本都失傳已久,易經現在所指的也就是周易。周易分為兩部分《經》和《易傳》,易傳是孔子為其做的解讀。經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關起來的時候推演出來的,將伏羲氏的八卦兩兩相疊,也就是今天的64卦。每一卦有六個爻,代表了事物發展的階段,涵蓋了人生中的種種境遇,堪稱百科全書。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提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由於當時被商紂王拘禁在羑里城,寫這本書的時候為了回避政治因素,一些東西也只能含沙射影的提到,所以後世也有很多種解讀。

這部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也深刻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比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陽極成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震主,高處不勝寒等等思想都源於此。只是老百姓不知道有這個東西,但是道理早就在中國人思想裡根深蒂固了。舉個現代的例子:北京新建的最高樓,中國尊,尊是古代重要的禮器,表示了敬畏天地,這個大樓底圓頂方,有個詞語天圓地方,現在天跑到地下來了。坤上乾下,泰卦也,寓意國泰民安。易經說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而變化的原因不是由一個造物主來主宰,而是陰和陽兩種力量不斷的調和、轉化,也就是其主旨: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德經上也說:道法自然。易經中強調沒亙古不變的定數,萬事萬物都在變,而研究變化的規律也是讓人們能夠更好的順勢而為,趨利避害,不好的東西及時做出調整。你看那些看似比較兇的卦象,也往往有一兩個好的爻,然後不好的爻就多加小心,及時做出調整,才會逢凶化吉。那些看似比較吉祥的卦象,總有一兩個凶險的爻,如果不加注意,往往為禍端埋下伏筆,樂極生悲。禍之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這才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嘛,易經的智慧也在於此。凡事皆會變化,看似有定數,但是都是可以通過順應變化的規律來提前做出調整的,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所以中國的文化堅決反對宿命論。

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這種與命運抗爭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也說明了中國人是不相信宿命論的,不相信有一個神秘的力量決定著我的命運。《論語》中也提到了孔子的觀點:敬鬼神,遠之。對那種神秘的力量保持敬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不相信它會主宰我的命運,這也是一種最好的態度。中國禪宗經典《六祖壇經》的惠能大師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了凡四訓》是一個集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的經典之作,裡面也提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用今天的電影《哪吒》裡面的話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寫到這裡,中國文化的特點也就出來了,是內求,而不是外求,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也都是講的內求修心。

佛家就講:萬法心生,心是虛妄心,相是虛妄相,相由心生。如果心如如不動,也就不會墜入六道輪迴。六祖惠能大師也說過: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金剛經》上也說:凡有所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都是說的「心」的重要性,萬法都是這個沾染了太多雜念的「虛妄心」生出來的「虛妄相」,洗盡這些紛擾鉛華,也明白了諸法空相,也就是無相。佛家不但講「無相」,而且講「真空」,真不是真假,前面講過了無相,如果理解的這個「真」和假相對,也就犯了住相(執著於有相)的錯誤了,空是諸法空相。《心經》上講「 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也就真空本來就 「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不過是自己的虛妄心呈現出的虛妄相。所以「空」如果理解成跟「實」和「有」相對的話,也是犯了住相的毛病了,空是不能長久存在的意思。理解了「真空無相」的含義後,六祖惠能大師那句很有名的偈子也就很好理解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還是說了「空」和「無相」的妙解。

這些歷經千年還能流傳下來的東西,確實是太經典了,對後世的作品也是影響深遠,容我再稍加舉例:賈寶玉從繁華中來,經歷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又到繁華中去。不過是一場大夢,所以叫 紅樓 夢,妙哉。這也反映了佛家講的「空」的思想,用《金剛經》上最後一句偈子來說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再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成為鬥戰勝佛的時候,緊箍咒自己消失了,這樣看取經路不就是一個磨煉修心去「我執」的一個過程嗎,而心修好了,頑劣的「我執」也就去完了,也就自然成佛了。孫悟空當年修煉法力的仙洞也很有意思: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方寸,心;斜月 三星 還是心,所以還是講的修心。本來他沒有名字,被唐僧從五指山下救出之後,才取名悟空。悟「空」,又是在講悟透佛法中的「空」的含義,實在巧妙。

另外,佛家還講六道輪回因果論,因果報應。現世報的叫做花報,來世墜入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萬劫不復叫做果報。商鞅搞變法把秦國變得強大了,為什麼遭到了車裂五馬分屍的下場?因為他變法利用了人很邪惡貪婪的一面,殺多少人可以封多大的官,得多少土地,殺人封官的貪念一旦打開,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會多少人無辜枉死,所以他有了這樣的下場。《史記》伍子胥忠心耿耿輔佐吳王,被賜死時說出的那句:「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也印證了後來被勾踐攻陷,吳王兵敗自刎的下場。水滸傳中招安之後,這些梁山好漢為什麼大部分都沒有善終,只有武松,魯智深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得了善終。這就是佛家講的因果律,種了殺人放火的惡因,才有了這個不得善終果報。到這裡你會發現,其實正在發生的事情在歷史上都不是第一次出現,歷史總是把發生過的劇情換個時間、換個地點、再換個人物一遍遍重演。其實很多後世的作品都受到了儒釋道三家經典很大的影響,精彩的故事情節只是一個載體,其後面想表達的道理才是深刻的。

儒家的大學裡面說到了三綱八條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莊子》裡面講人這一輩子的修行也就是一個“內聖外王”的過程。仔細區分一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不就是修養自己的德性,修好內聖的一個過程嗎?修身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一個外王的過程。明明德就是內聖的過程,明明德之後去親民,去止於至善也就是外王的過程。整本《了凡四訓》就是講了這個內聖外王的道理。修內聖要做的是明明德提高自身德性修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內在修為達到了之後,再去服務幫助更多的人,也就是外王,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推己及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與民同樂。等等的這些都是說的同一個道理,用今天我黨的話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然後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得到昇華,服務普度眾生的時候,度來度去把自己度成了聖人。所以道德經上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無私,顧能成其私。這也是儒家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為什麼能夠治國安邦的奧妙所在。

而西方文化是外求的。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外求文化養育出來的民族的特點。外求的過程中不斷加以細緻研究,到了一定的積累後,萬有引力,細胞、原子分子、物理化學都出來了,容易出現科學。再看思想方面,《蘇菲的世界》是一部簡易的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到近代的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以主人翁爸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對話的方式把每個哲學家的主要思想,歷史背景等等介紹的很清楚。然後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後人提出的觀點總是全部否定或者在某一部分全部否定前人。然後再後來人再否定或者部分否定他的觀點,否定的否定。然後再有人結合一下前兩個人的觀點,提出一個新的觀點,然後後人再否定他的觀點。。。馬克思也不會是終點,以後還會有人再否定馬克思的觀點。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這樣發展的。所以這樣的文化有一個特點,非此即彼,二元對立。天堂——地獄,天使——魔鬼,好人——壞人。這樣的文化太過極端,也容易產生宗教極端主義。他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你跟他不一樣的話,他就有了打擊你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而不會有負罪感。就像前些年的影視作品,先分好人壞人,這就是受了二元對立論的毒害了,哪有什麼絕對的好人壞人啊,人心既不是善的,人心也不是惡的,人心是複雜的。哪有什麼中國怎麼怎麼不好,美國怎麼怎麼好,中國有中國的好,美國有美國的好,中國有中國的問題,美國也有美國的缺點,這才是看一個問題正確的態度。夫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客觀全面的了解就不懂裝懂妄加評斷,對養育你的祖國就罵罵咧咧,張嘴閉嘴美國多好多好,這既是非常淺薄的,也是非常片面和不負責任的。

內求和外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沒有誰對誰錯。都各有各的好處,各有不足,都是真理的一部分。《孟子》中提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中庸》上也說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要學習各個民族優秀的文化並中國化,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中國人要汲取自己文化的養分來滋養精神家園,切莫把人家的文化全盤接收,捨本逐末把人家的標準當標準!要做一個精神人格獨立,堂堂正正大寫的中國人!
以上。

在〈易經影響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