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易經八卦中的:相成思維、整體思維


易經八卦相成思維
是指相輔相承的思維方式,也即用相互相系、相互依賴、相濟相補的觀點去看待對立的兩個方面或對立的兩種事物的思維方式,也稱“相反相成”。
這種思維方式的深刻意義,是指世界上任何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或兩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一個事物或方面與另一個事物或方面是對立的,但又以對立面或對立事物作為自身存在的條件或前提,對立雙方共同組成一個統一體(事物)。正如《繫辭傳》中所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就是指對立統一是事物的常態。
首先,《易經》中八卦,六十四卦,乃是由對立的兩個符號“-”與“一”所組成的統一體系。
其次,八卦和六十四卦皆是成雙成對的,如八卦中的“乾”與“坤”相對,“震”與“巽”相對,“坎”與“離”相對,“兌”與“艮”相對;六十四卦中的“泰”與“否”相對應,“既濟”與“未濟”相對應等等。以上相對之卦,不但在卦象上相對,而且在卦象所表徵的事物上也相對應,但是這種對立本身又包含了相互補充,相互接濟,合成一體,有共同發揮作用的意思。如乾與坤,它們的每一爻皆是相對的(即一陽爻“一”與一陰爻“–”相對),但就所表徵事物而言,前為天,後為地,前呈剛性,後呈柔性,這都是對立。然而天有四季,風、雷,雨、露去滋潤萬物生長,地以水土養育萬物,它們共同為大自然存在與進化而努力合作。因此,獨天不生,獨地不成,天地相互配合才能使萬物萌生。
其三,《易傳》把《易經》中相成思維進行概括使其理論化。例如,坤卦的《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泰卦《彖傳》“天地交而萬物通”,都是把天地、動靜視之為統一體。《繫辭》把這一現象與關係歸納成“一陰一陽之謂道”,意為對立兩個方面,既相推移,又相輔助,不可偏廢,是大自然之事物所遵循的共同法則,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繁衍生息的原因。
其四,陰陽依靠,缺一不可,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規律、規則、規矩,方圓是指事物合諧地共存與發展。北宋邵雍認為陰陽為大自然中一切事物與物的基礎,陽為陰之發揚,陽去則陰衰,陰盡陽也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一哲學思想正是王夫之所提出的“陰陽協合為一”說,認為陰陽雖有差異,但並不相舍相離,相毀相滅,而是相合相濟,相因相通,協合為一,從而構成萬物之本體。

易經八卦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即系統學思維,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把自然、世界看成一個有機體,這個大世界也乃由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一些小世界所共同構成。
整體思想,在《易經》中有兩個方面的體現:
首先,《易經》在形式上是一個整體,形成體系,例如,就其卦象、爻象而言,卦象是由爻象所組成,八卦也是由陰爻“-”和陽爻“一”所組成而自成體系;六十四卦又從八個單卦組合而成,自成一個體系。這說明《易經》卦象自身的邏輯結構是一個圓滿的整體,不是一個殘缺不全的任意增減的符號形式。是有著深奧的天理、人理的邏輯,這種邏輯的形成對今後科學研究大有裨益。
其次,《易傳》已用普遍聯繫、相互制約去解釋《易經》,例如《序卦傳》,認為《易經》中六十四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有一定的排列順序與邏輯關係。宇宙間,先有天地,後生萬物。因此,象徵天地二卦之繼以屯卦;“屯”是滿盈之意,同時又具有萬物初生之態,故在它後又有蒙卦。“蒙”是萌生的意思,萬物萌生需營養,故蒙卦之後繼需卦。“需”是供給的意思,如此等等,不管《序卦傳》所說的卦序之間的聯繫是否牽強,但是這六十四卦是一個或相反或相因的前後相聯繫的因果系統。此外,《易傳》解經過程中,所提出爻位說,將一個卦看成一個整體,用普遍聯繫和相互制約的觀點去解釋卦象與爻象的總義。例如,將一卦六爻分為三部分,稱為“三才”,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這三部分,一方面各有其規定性(天、地、人),另一方面又有相互影響,有密不可分之總。例如《說卦》所說「聖人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照此而言,是用一卦去象徵宇宙整體,以卦中六爻分別表徵天、地、人,認為各有其遵循的法則,但又同受一共同法則,即“性命之理”的支配,後來各代易學家皆以“三才”說去解釋人與自然的關係,導出了人與自然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結論。


在《易傳》的解釋中,同一性質的爻(陰或陽),因所處位置不同,其象徵意義也不一樣,體現出事物與其所處位置(環境)之間的聯繫;一個爻的性質與位置不變,其鄰近各爻的變化,也引起爻象徵意義的變化,體現出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以夬卦為例,夬卦是由下乾上兌構成。《彖傳》認為:乾表徵天,剛健,兌象徵澤,和悅,從整體卦象來看,五個陽爻在下,一個陰爻在上,表示剛健一方佔絕對優勢,可對陰柔一方起決定作用,故此卦名為“夬”,“夬”即決定之意。儘管剛健佔優勢,但因具有和悅之性,所以對陰柔一方採取既統領又友好的態度。但是最上位的陰爻又表徵陰險小人,其它五個陽爻表示剛直君子;小人處於最高位,表徵朝廷受小人左右;眾君子處於小人之下,象徵君子順從小人之意。小人左右朝廷,諸多君子聽從號令,整個朝廷處在極大的危急之中。在此情形下,邊防出現戰爭,則不利於對外作戰,只利於派人出使調停,之所以調停為吉,這是因為第六爻的陰爻處在最末之處(位),是窮途末路之象徵,而其它五位陽爻由下而上,是生長興旺的象徵,這就預示事物發展會出現小人滅亡,而君子滿朝的前景。用調停拖延時間,以待變化,故為吉。由此可見《易傳》在解釋卦象和爻象之時,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卦一爻,而是從整體卦象中上經卦與下經卦之間的關係,各個爻之間的關係去分析,這正是系統思想的表現。
其三,《易經》以普遍聯繫與相互制約的觀點去看世界和人生。例如,漢代的卦氣說,以陰陽五行觀念去解釋天時、氣候的變化,進而解釋世界,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通過陰陽推移和五行生克法則去解釋宇宙中個體事物存在著的普遍聯繫。再如,西漢末有一個思想家名叫嚴君平的,以算卦維持生活,用《易經》去解釋自然界,他認為自然界是由一個統一的混沌體分化而來的,因此,各種事物之間雖然存在著形態的嚴格區別,卻有相互感應的關係,就像肝膽首足一樣,雖然它們相互間不“認識”,卻相互溝通,相互聯繫,首有病則足不能走,胸中患疾而口不宜言等等。之所以如此,皆因它們是一母所生,同為一體。嚴君平的學生楊雄仿照《周易》創造了一個《太玄》圖式,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依照陰陽法則由一個源衍化出來的,化為天地萬物之後,又以五行法則為紐帶,在變化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將宇宙看成一個整體,追求自然現象的普遍聯繫,對古代科技思維起了深遠影響。例如,中國古代天文學、物理、化學、數學和醫學都是用《易經》系統思想去觀察自然現象變化的過程與規律的。
通過對《易經》思維方式的討論,我們不但了解了《易經》用於占卜的一些依據,而且還看到《易經》的更多應用領域,即使近代科學中的一些問題,用《易經》去解釋,也會悟出不少對現代科學發展有益的啟示。


在〈易經八卦中的:相成思維、整體思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