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從易學角度看宇宙演化全景

易學是中國伏羲時代流傳下來的一部最古老的科學巨著, 「 群經易為首」就是人們站在分類學科的角度對它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所作出的正確評價。

從本原角度上講, 易學是一部以天文學為基礎學科的古氣象學。

在天文學方面,其理論重點主要體現在太陽系的形成次序上,以及用來解決宇宙問題的陰陽相對論。

在氣象學方面,其理論觀點則更加鮮明,體系則更加完備,易學理論認為,天體引力的改變是導致氣象變化的根本原因,並且成功地將天體力學精準無誤地應用到氣象學中去。其中有關地理區域的分野,以及陰陽曆法的製定,同樣是氣象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地理、曆法、氣象,渾然一體,蔚為天成。

從演繹學角度上講,易學理論可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政治、軍事、建築、商務、音律、武術、美學等等諸多領域,無不引易拾源,據理立說;縱觀諸學,其中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當屬陰陽五行理論在中醫中藥中的具體應用;而作為傳承載體的《週易》卜筮學,雖歷來影響頗重,但人們對它的評價,始終是褒貶不一而莫衷一是。

從方法論上講,易學屬於象數推理學範疇;以像取數的推理方法若與現代實驗科學相比則具有鮮明的簡捷性、系統性與前瞻性,以及強烈的互補性。這一點,勢必隨著人們對易學理論的深入認識而逐步得到認可和彰顯, “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說的就是易學理論方法雖然簡單,但蘊藏其中的科學道理卻是廣泛而深刻的。這一點正是我們從事易學理論研究和推廣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

就易學史發展史而言,太陽系的形成之理迨及周朝才得以完美地演繹到周易《筮儀》中去, “ 文王拘而演周易” ,指的就是周文王在夏商兩學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這篇天人合一的理論過程當中,所經歷過的艱苦歷程;筮理得易理而立,易理得筮體而存,從此週易也就漸漸地成了易學的代名詞。

就易學理論觀點而言,太陽系的形成理論當以定論考之;至於宇宙全盤演化的細節問題,易學中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附加太極圖的形式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太極圖— 陰陽相對論的抽象思考圖, 易學理論就是藉此良方來解決宇宙演化的根本問題的。

這篇論文就是竇勳先生在成功揭秘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基礎之上,進而從太極圖中抽理出來的一則宇宙演化論,這則簡論,客觀上說不一定百分百地準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中所倡導的宇宙一體演生論是絕對優勝於目前所謂的宇宙大爆炸論的,因為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在此理論的涵蓋下,宇宙的爆炸現象、膨脹現象、黑洞成因、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宇宙的整體結構等問題都將得到完美的統一與詮釋。

弘揚易學理論,真正有效確立宇宙演化的基本原理,顯然是這篇論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正 文 部 分

一 宇宙的原始形態是混沌的 — 瀰漫的中性粒子群體,我們稱它為宇宙混元態。

二宇宙中心引力是引發宇宙物質向宇宙中心運動的原動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宇宙第一推動力(如果站在宇宙生態學的角度去解釋的話,則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現象);至於此中運動形式的演變規律,根據下文發展,我們有理由做出這樣的理論推導: a. 宇宙在中心引力即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原始粒子開始向中心集結; b. 在這個集群性的物質在運動過程中,當原始粒子的密度到達一定狀態時,密度均衡趨向性必將促使其整體旋轉,從而自旋運動產生; c. 在此旋力的扭控下,此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將隨之旋轉,或公轉亦或相對自轉; d. 宇宙運動產生於靜止之中,它必將隨著形體世界的崩潰而從新回到靜態的粒子世界裡去。

三 原始粒子收縮的過程,同時必然是宇宙外圍真空層產生並與之相應擴張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宇宙個體的理論空間必然等於宇宙物質空間加上宇宙真空空間。

宇宙是有中心的

四當原始粒子的物質密度再次達到一定狀態時,粒子群將不再收縮,而是在旋力的作用下,粒子群中的陰性物質即行星總物質將被逐漸離心出來,並最終形成以陽性物質即恆星總物質為中心樞紐的球環兩性粒子體;宇宙原始星系的胚胎就是在這種球環結構的摩擦作用下,接連不斷地孕育出來的;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星系的胚胎勢必在母體(環體)中逐漸壯大,最終它們都將以兩性原始粒子團的形式依序脫離環體。其中每個粒子團將形成一個原始星系;這一環節正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有理由之出處所在。

五球環兩性粒子體的另一個特徵是,在持續旋轉中成就原始粒子團的同時,它將無法避免地向宇宙空間拋射一定數量的原始性複合粒子,從而為再生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反過來說,再生星系的演生機理,恰恰是進一步消耗乃至徹底消化原粒子的有效保障體系。

星系的演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六 原始粒子團脫離環體後,將開始分解,並且各自規律地按照太陽系的演生次序逐級演化。 (太陽系演生次序圖附於正文之後,請詳查)
七 原星系分為陽極星系與陰極星系兩種;所謂陽極星系,指的就是以發光星體(恆星 ) 為中心結構的原始星系,如太陽系。所謂陰極星系,指的就是以不發光星體(行星)為中心結構的原始星系, 其所屬中心不發光部分,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 黑洞」 ;陰極星系這一理論模式完全是在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基礎之上,再結合太極圖中— 陰陽對立的原理而被有效確定下來的。至於二者不同的表現形態所蘊藏的演生機理,目前只能根據太陽系的演生之理做出這樣的理論推導,當恆星物質在原始粒子團中所佔比例相對高於行星物質時,最終核爆將導致行星物質分離從而形成陽極星系;反之則形成陰極星系。事基於此,我們大可以根據太極圖中— 陰陽互主的原理,進一步做出這樣的理論判斷:陽極星系與陰極星系之間將在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理論作用下,逐步組合成新的陰陽主體系,那就是以陰極星係或以陽極星系為核心的雙極多元複合型再生體系;取像類比地講,從此兩極相伴/ 氤氳交感,陽極星係就會依托陰極星系,接連不斷地演生下去,從而方有龐大的無極再生星系的形成(無極在這裡麵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針對陰陽兩極而言的無極形態;二是指本星系在原粒子的有效攝取與囤積下將促使自身不斷地演生下去);老子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就是對這法則的高度概括。

八關於再生星系的理論模式,目前可以引證的只有銀河系,根據現代天文觀測的結果顯示,我們可以斷定銀河係就是以陰極星係為核心的雙極多元複合再生體系;至於以陽極星係為核心的雙極多元複合再生體系的存在與位於,理論上當再以陰陽對立的觀點,初步在銀河系的對應位置上,建設性地把脈下來。
九宇宙的開放/ 平衡/ 閉合是受兩種力量支配的,一是向心力〈引力〉,二是熱漲力〈斥力〉;而引力與斥力的大小比又完全取決於原始粒子的固有存量;當原始粒子消耗殆盡的時候,宇宙便失去了演生的能源,其結果必然進入閉合階段;從轉化定律上講,原始粒子的消耗過程,當屬於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如果把這一問題再進一步放到質能守恆定律上去深入探討的話,那麼宇宙開放的過程,必然有兩個相應擴展的空間:一是,物質轉化為能量的空間;二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的空間。如此說來,宇宙的開放過程,也就成了質能相繼轉還的兩個過程;說到這裡,我們會清醒地意識到,在宇宙質能轉換的過程當中,行星物質只是扮演了能量轉換介質這特定的角色,就此我們還可以這樣簡潔地講,宇宙開合的過程,其實就是行星物質與恆星物質一分一合的過程。總之,宇宙開合的過程,無外乎其形成 / 生長 / 壯大 / 以及衰亡的循環歷程。

質能守恆定律只適用於恆星物質,即陽性物質

十關於能量向物質轉換場的理論認識,目前我們只能根據陰陽相對論初步對它做出這樣的判斷:外在的、靜態的、低溫的、無聲的、不發光的、透明的、純淨的、密度均勻的核物質轉化區。至於其中的轉化機制與機制,我們不妨站在生物學(生生之為易)的立場上,進一步、系統化地做出這樣的理論推導:宇宙能- 質轉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宇宙能源循環儲備的生化過程,這個轉化過程必然有兩個特定的功效,一是可以向宇宙中心源源不斷地提供能源補給;二是以此來維持宇宙溫度的恆定;假如這一理論構想最終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為此,我們還有必要回過頭來從新審視宇宙開合的因素問題,顯而易見,原始粒子的取決範圍,勢必只在環體粒子之一方了。

十一古有「 渾天如雞子」 之說,我們不妨就此觀點把宇宙照例影縮成一枚雞蛋,那麼宇宙的整體結構大體上就可以這樣劃分了,蛋黃部分:質- 能轉換場,蛋清部分:能- 質轉換場,蛋殼部分:外圍真空層。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宇宙正是因為有了真空覆蓋而且只有真空覆蓋的理論結構,才是唯一能夠保證能量守恆乃至宇宙守恆的屏蔽體系。至於宇宙的具體結構問題,我們將在宇宙模型中詳細分說。

人類只能看到開放的或平衡狀態下的宇宙 — 結論

十二動極生靜,靜極生動;宇宙就是在動與靜/ 虛與實/ 閉與合/ 內與外/ 冷與熱/ 有形與無形的相對狀態下而輪迴演化的;這正是太極圖所要表達的,陰陽互主/ 對立統一的要義所在。

十三對比演生論與大爆炸論,我們可以看出,演生論更富有條理性和可循性;綜觀宇宙的演生過程,所謂的大爆炸,其實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當中內在期間的一個表徵而已;如果說演生論是綱,那麼大爆炸論也只能是其中的一目了;而綱與目的關係,也恰恰契合了易學(古代象數推理學)與現代實驗科學– – 這兩種科學方法之間所蘊涵的邏輯關係。

十四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預見,中華易學理論之中所包含的陰陽一體演生論,必然是解決宇宙問題的最佳方略。

十五 附:太陽系的理論形成次序圖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就是依據週易《筮儀》裡所蘊含的演生訊息,最終還原出來的理論次序圖。 具體分演如下:

一、無極狀態

陰陽百數之理

二、兩儀形態

蓍用五十之數理

三、四象形態

中分四十九策之象理

四、八卦形態

陰陽五行的終端依據

釋要:

1 )核內形成太陽,殼 3 形成月亮,返櫝之一策以像之。

2 ) A 、 B 、 C 、 D 四星,過揲之策以像之。

AB 、 AC 、 AD 、 BC 、 BD 、 CD 六顆星,過揲所餘之策以像之。

3 )殼 1 、殼 2 被行星所俘,成了衛星,掛一策以像之。

4 )三變三生合中分之二而有五,陰陽對待則有十,至此十星分演而見。

扼要說明:

核內物質將透過爆炸的形式,最終形成太陽。

所有行星將在核爆中分離,從而行星誕生。

殼 3 跟隨地球一道分離,顯然成了地球的衛星 — 月亮。

殼 1 殼 2 必然伴隨其它行星一同分離;根據現代天文觀測的結果顯示,海王星和土星分別成了二者的歸屬地。

補充說明 :

一圖中A 、 B 、 C 、 D 、 AB 、 AC 、 AD 、 BC 、 BD 、 CD 分別代表了太陽系在雛形階段的十個行星物質團(簡稱星團),據此我們可以這樣推論,除八大行星外,小行星帶以及其它邊緣小行星必然是其中兩星團在核爆過程中所產生的個體碎擊物,這一推理過程,也正是易學理論最終定理十位行星之說的本因所在。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十星論」的真偽性,是完全可以透過天體力學在氣像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來加以檢驗和證明的;這一實踐過程恰恰是易學理論最具實用價值的。

在〈從易學角度看宇宙演化全景〉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