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孔子如何解讀《易經》?用了哪些思維?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易經》誕生得早,上古還沒有文字時,伏羲“一畫開天”,創立了無字天書《易經》。二是《易經》博大精深,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是古代所有的思想,都是解讀《易經》衍生的“旁門左道”。

孔子之前,《易經》的確是一部天書,人們敬而遠之。而孔子韋編三絕,不斷研讀,終有所悟,於是作《易傳》,共十篇,因此又被後世稱為《十翼》,意思是孔子為《易經》插上了十隻翅膀。

孔子解讀後,《易經》更加完美,於是有了“易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那麼,孔子是如何解讀《易經》的,他有用了哪些思維呢?我們看一下孔子解讀《易經》時,用的“三種思維”和“六個維度”。

孔子解讀《易經》的三種思維
1.系統思維。系統思維是《易經》創立者的原生態思維。因為從《易經》的形成來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這樣不同的系統衍生出來的。另一個是通過比類取象,通過“天、地、風、雷、水、火、山、澤”這八種基本自然現象,建立的一個符號系統。

孔子在解讀《易經》時,進一步提煉這種思維。把易經從“彖”“象”“序”“爻”等,從外到內,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大到小,予以解讀。分別作了《象傳》《彖傳》《序卦傳》等,然後又把這些串在一起,加以論述,寫成《系辭》。

這種以類分論,然後總論的解讀方式,正是系統思維。同時,孔子在解讀《易經》時,還把“天、地、人”作為一個大系統,通過“時”“位”“序”來討論三者的關係以及相互作用。

2.倫理思維。一般而言只有社會中才有倫理,孔子解讀《易經》,基於文王八卦,文王把《易經》用來治世、立國,孔子則從人文和社會角度解讀《易經》。後人因此把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實際上是孔子深入研讀《易經》後,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社會倫理的學說。他的學生和繼承者進而把這些學說推廣完善。

其實,孔子在《彖傳》中,已經在用倫理思維研究《易經》了。比如孔子認為“名正則言順”,卦名是卦辭的本,而每一卦的“爻辭”都是圍繞“卦名”和該爻所處的“位”和“序”來撰寫。這正是“三綱五常”社會倫理產生的依據。

3.辯證思維。易經的核心就是陰陽辯證法的觀點。孔子在《雜卦傳》中,就已經發現《易經》蘊含的辯證思維。他在撰寫《雜卦傳》時,從每一卦的運用,以及卦與卦的對立關係,解讀《易經》所有卦的變化。如“否極泰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實際上都是辯證思維的總結和運用。

六個維度
象。類比取象實際上是從三維來觀察的,如仰視、俯視和廣角。在孔子看來,古人面對天空、大地和山川河流等種種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才形成卦象。於是,孔子對每一卦的卦象解讀、玩味。然後予以正“名”。

名。卦名是孔子解讀《易經》的另一個維度。孔子極其看重每一卦的卦名。他把卦名作為深入解讀每一卦的基礎。這一點在每一卦的“彖辭”中都有具體論述。

序。孔子從“卦序”和“爻序”的排名,不僅對每一卦卦名關係解讀排序,還對每卦的爻予以命名,比如“初九”“上六”“九五”等通過命名,我們也可以看出某些端倪,命名不同,爻序不同,詞序不同,其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易經》中蘊含的深奧道理,或許就是這樣在不同的“序列”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系統。

爻。“爻”的變化實際上除了位序,還有“陰陽”。爻作為一個基本維度,實際上包括六個位序和兩種性質。爻的這種變化,像極了人類社會的人,性別、社會地位。

位。如果說“序”是平的,代表大小;“位”則代表空間位置。孔子看來,《易經》的“位”很重要。比如他在系辭中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位決定著“爻”的貴賤。當然孔子說的“貴賤”,是指“爻位”,就像今天我們說的“不要把平台當本事”。秦宰相李斯深深明白其中道理,他創立“老鼠哲學”:“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意思是說,一個人有無出息就像這老鼠,在於能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優越的環境。

時。孔子在《十翼》中,雖然沒有說明時間維度,但“時”與“位”和“序”同步,隨著每一卦和每一爻的變化,卦辭和爻辭中,都蘊含“時”的變化。比如在乾卦中。“初九,潛龍勿用”。初九既是位,又是時。可見,在孔子看來,已經是把時空看作一體的。

孔子已經離開我們2500多年,他解讀《易經》的這些智慧,被後人不斷引深、運用,經歷朝歷代,久盛不衰。甚至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他創立的學派“儒學”也被尊奉為“聖學”“國學”。只可惜,對於孔子的這些智慧,“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有些被後來的人們添枝加葉,甚至嚴重篡改,把孔子的“經語”念歪了。

在〈孔子如何解讀《易經》?用了哪些思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