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命理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知道這三點就夠了

  1. 引言

學習《易經》到底有什麼用呢?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

有的人認為《易經》是聖人之書,蘊含著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學易可以明白人生道理,提高道德修養;當然,還有些人認為《易經》是卜筮的,學易能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趨吉避兇。

一部易學史已經告訴了我們,《易經》的意義,已經輻射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易學史的發展,構建了一座“倒金字塔”型的易學大廈。底部是《易經》,這是根基;中間一層是《易傳》;最上面一層就是龐大複雜的象數易學和義理易學。

如此龐大的易學大廈,就是基於那“一丁點”的《易經》之上,可謂是“四兩撐千斤”,而且歷經千年依然牢固異常。我們不禁要追問:如此單薄的《易經》何以承載如此厚重的意義呢?

在我看來,易學史就是《易經》的意義不斷被發掘的歷史。而易學大廈,就是歷代易學愛好者從《易經》中發掘出來的意義,不斷疊砌起來的“意義大廈”。

  1. 《易經》的“無意義”性

我們都知道《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然而,當我初學《易經》的時候,其文字本身似乎並不帶給我能給我什麼價值感,《易經》是古文中的古文,文字晦澀難懂,《易經》簡直就是“毫無意義的”。

《易經》的文體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詩歌,更不是小說,只能算是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起來的“便簽”而已。

這些“便簽”看似雜亂無章、令人厭煩。對於一個初學《易經》的人,即便他有足夠的耐心(事實是許多人不會有這樣的耐心),將《易經》從頭讀到尾,我敢保證,即使一遍讀完,也讀不出什麼令他感興趣的東西。

他不可能像看小說故事一樣津津有味,既讀不到什麼人生大道理,也不能預測吉凶,反倒是會使他原本平和的心態變得煩躁鬱悶。我想,這也是大部分初讀《易經》之人的感受吧。

僅從文字和文體角度,我們很難看出《易經》到底有什麼深刻的意義。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外表拙劣、索然無味的《易經》卻被冠以中國文化的“群經之首”,難道是浪得虛名?

絕對不是,而是名至實歸。因為一部洋洋大觀的易學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無數先賢們,都在竭盡全力研究《易經》,它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

那麼,《易經》的這些豐富意義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其實,《易經》的文字本身,並不能直接向人們呈現出什麼意義,最多也只是十分單薄有限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繞到《易經》文字的背後,去探尋《易經》意義的來源。

3. 《易經》的三大意義

3.1 《易經》的天地人意義

《易經》的產生,來源於對天地的觀察。《易經·系辭·下》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明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礎上推演出六十四卦。《易經·系辭·下》曰:

「是故《周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這句話表明:從八卦到六十四卦,再到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都是對天地的客觀表達,也可以說是效法天地。也就是說,《易經》和天地之間是等值同構的。

既然是效法天地,那麼,《易經》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因此,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易經》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指導人生。

有人要問,既然是天地人意義,那麼,人的意義在哪裡呢?

《易經·說卦傳》說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這句話表明,《易經》中的天地,實際上是指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又分別指向六畫卦。

天地人“三才”,是中國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原型。《易經》的天地人意義,是《易經》中最原始、最基本的意義,可以說是《易經》意義的根基。我們所閱讀到的龐大的易學意義,其實就是從《易經》的天地人所演變發展得到的後天意義。易經的“意義大廈”,就是基於此構建起來的。

3.2 《易經》的邏輯學意義

《易經》中有一套獨立完善的符號體系,其符號是對天地的抽象概括得來的。它來源於天地,但不受限於天地。《易經·系辭上》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易經》就是從陽爻“—”和陰爻“- -”,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演變成64卦的。《易經》的邏輯意義就是來源於符號之間的相互關係,其相互關係可以用“錯綜複雜”四個字來概括。

大致有以下幾類:

卦爻畫和卦爻辭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卦象和解釋卦象的卦辭之間的關係。對於爻象和爻辭也是同樣的道理。

64卦卦象之間的關係。這兩種關係,是象數易學的主要意義來源。那么,義理易學的意義來源於哪裡呢?

卦爻辭內部的之間關係。

《易經》的形式就是象數,內容就是義理。由於形式與內容不可分割,象數與義理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講象數,目的是闡發某種義理;談義理,也不能脫離象數這種表現工具。

前面講的“便簽”就是指易經的卦爻辭,表面上看,它們之間並沒有語義上的聯繫,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蒙太奇”式的邏輯意義。

“蒙太奇”源於法語Montage,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後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蒙太奇手法”是俄國導演發展出來的理論,普多夫金認為兩個鏡頭的並列意義大於單個鏡頭的意義,甚至將電影認為是鏡頭與鏡頭構築並列的藝術。至少用遠景而用大量特寫的連接造成心理,情緒,與抽象意念的結果。艾森斯坦則受俄國辯證性哲學思維的影響,認為鏡頭間的並列甚至激烈衝突將造成第三種新的意義。當我們在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

易經的卦爻辭,表面看起來像一些不相關的、雜亂無章的鏡頭或者磚塊。但是,當我們用“蒙太奇”的方法去構建卦爻辭之間的關係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就像是把磚頭、鋼筋和水泥串聯組合起來,這樣一來,卦爻辭便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座無比精密的“意義大樓”。

比如,在清朝學者李光地看來:《易經》的不同爻辭中蘊含著一個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基本所有的“凶”都是可以轉化的,“大轉則變為吉,小轉則凶亦輕”。正是基於這一點,零散的爻辭才獲得了相對統一的意義。

《易經》的“蒙太奇式”邏輯意義,使我們充分領略到中國哲學特有的辯證思維方式。象數和義理的結合,演繹了無窮無盡的易學意義。象數和義理的邏輯意義,使得我們得以窺探世界的奧秘。

3.3 《易經》的“無意義”性

前面我們講《易經》的象數和義理的邏輯意義,這種意義是對卦爻辭的意義發掘。

易經一書,本身不屬於某一門具體學科,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易學家、社會學家等都在用自己的專業來解讀《易經》,他們從《易經》中發掘了大量的學科意義,並為我們揭示了世界的奧秘。

總的來看,《易經》對天地的象數意義,是對世界整體規律的把握。《易經》對爻辭的義理意義,是對人類社會和個體人生的演繹。而《易經》的“無意義”性,則是講“變化”對人類認知的啟發。

我們回到前面講過的《易經》的“無意義”,也就是說,在《易經》這部書裡,並沒有固定的意義。

朱熹有一句話點出了《易經》的本質:

「《易》道廣大悉備,有無之紀,陰陽之始,神明之府,乾坤之奧,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易經》的意義根本無法說盡。既然無法說盡,那麼又何談具體的意義呢?

歷代易學家從《易經》中發掘出來的意義,並不是《易經》本身的意義,而是人們賦予《易經》的意義。或者說,讀《易經》本身,其實並不需要什麼意義,因為《易經》講的是變化之道,是天地的運行規律。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天地運行的“變化”本身,而不是某種固定的意義。易學的發展,就是《易經》的“無意義”不斷轉化為“有意義”的過程。

在〈為什麼要學習《易經》?知道這三點就夠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