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今文易與東漢古文易的爭論
西漢與東漢時期,中國學術界圍繞著易學的傳承與詮釋,形成了今文易與古文易的對立。這場爭論不僅關乎易學的解讀方式,更深刻影響了漢代經學的發展,並為後世的儒學奠定了基礎。
今文易的興起與發展
今文易指的是西漢初期流行的易學體系,主要以漢代學者施、孟、梁丘等人所傳的版本為基礎。這些經文是用秦漢以來的隸書所書寫,因此被稱為「今文」。今文易的學派主要由董仲舒、京房等人發揚光大,並與西漢的政治、社會變革緊密相連。
今文易學派的特色在於強調易經的象數推演,認為卦象與數字之間蘊含著宇宙變化的奧秘。例如京房易學就運用「納甲」、「六壬」、「飛宮」等方法,將易學與占星、災異學說相結合,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災異學說」,認為自然災變與政治興衰息息相關,這種理論在漢武帝時期被採納,成為國家政策的重要參考。
此外,今文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往往將易經與「天人感應」理論結合,強調帝王應該順應天命,以德治國,這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相契合,使得今文易在西漢達到巔峰。
古文易的復興與挑戰
古文易的出現與西漢末年經學典籍的發現有關。據傳,漢景帝時期,魯恭王劉餘在孔子故居發掘出了一批用古文字書寫的經書,包括易經、尚書、詩經等,這些典籍與當時流行的今文經書有所不同。到了東漢時期,經學家認為這些古文字版本更接近先秦原貌,於是形成了「古文經學」,其中以古文尚書和古文易最具代表性。
古文易的代表學者是馬融、鄭玄等人,他們主張恢復先秦易學的經典解讀方式,認為今文易過於依賴象數推演,缺乏對經文原義的尊重。相較於今文易的「天人感應」,古文易更關注易經的哲理內涵,強調經文的文字義理分析,認為易經主要是用來理解天地運行、社會法則,而非僅僅用來占卜。
今古文易的分歧與影響
今文易與古文易的爭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形式:今文易使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古文易則以發掘出的篆書經典為依據。
2.解釋方式:今文易強調象數推演,結合政治與天人感應;古文易則注重文字義理,回歸經典本義。
3.政治背景:今文易受到西漢統治者青睞,成為官方學術主流;古文易則在東漢時期逐漸獲得認可,影響後世經學發展。
這場爭論在東漢時期達到高峰,最終以古文易逐漸占據學術主導地位而告一段落。鄭玄作為古文經學的集大成者,透過註釋易經,將古文易的思想整理成系統,影響了後來的魏晉南北朝儒學,並為唐宋理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西漢今文易與東漢古文易的爭論,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一個縮影。今文易強調象數與政治應用,古文易則回歸文本與哲理探討,這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在歷史上交替影響著易經的發展。最終,兩者在後世逐漸融合,成為中國儒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東亞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